给力的公开课和偏离轨道的听力训练
7 月的时候说要完善一下自己的听力,于是就着手去找听力的材料。Nobita 同学推荐我去听 Podcast,满天欢喜的去找了几个网上推荐 Podcast 来听,结果发现大部分都听得很困难,受到打击之后只好去找一些难度比较低的材料,恰好那个时候国外各个 NB 的大学开始发布公开课,浏览了一些课程内容发现感兴趣的很多,所以就拿这些公开课当做听力训练的材料了~
因为当时正在玩期货,所以首先选定的就是耶鲁的“金融市场 Financial Markets”:
本以为听不大懂,所以特意等中文字幕有了之后再去看,这样听不懂的地方看完之后也可以回溯一遍,但是实际情况要好得多,老师的语速非常慢,除去术语之外没有什么有难度的词,总之非常顺利。
不过听到后来,就基本以学习课程内容为主了,里面讲到的不少内容都很有帮助,比如一些波动模型和分散化的概念,还有一些金融界大牛的访谈。
非常推荐这个课程,不过如果想要学习的话,光听课是不够的,再推荐一本不错的教材 《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基础》:
目前正在啃,翻译的感觉不错,也适合零基础的人学习,而且连 CDS 这类新鲜的玩意儿也有涉及,大概月底就可以啃完。
其次,是耶鲁的“聆听音乐 Listening to Music”:
和上一个课程一样,老师语速很慢,很容易听懂,课程的内容也很轻松,一课只有 40 分钟左右,而且穿插了很多音乐欣赏的环节。
本来听这个课程就是为了轻松一下,但是听了几节之后发现非常感兴趣,于是又去找了一本合适的书 -_-! :
大致浏览了一下,这本《听音乐》的内容和公开课的内容非常相似,都是面向鉴赏的零基础知识,不过现在完全没时间看这本书 >_<。
最后,为了检测听力训练结果,听了一个无字幕(现在好像有了)的课程,牛津的“批判性推理入门 Critical Reasoning for Beginners”:
这是一个只有 6 讲的微型课程,还有配套的课件下载,听之前大致浏览一下课件内容,听的时候基本畅通无阻,只有少数地方听不懂,重复几次也就明白了,看来之前的听力训练还是有点效果的。
说白了这个课程就是讲如何正确提出自己的观点、如何评判一个论证、如何识别出错误论证,听上去很简单,但是听过之后还是给了我很大的触动,感觉如果大家都去铭记其中 1/10 的评判方法和识别原则,那么微博论坛什么的上就不会有那么多脑残的评论和无谓的争吵了……
话说要想深入了解一下的话,这里又有一本合适的书 -_-!!,那就是《学会提问--批判性思维指南》 :
篇幅并不长的小册子,但是竟然已经是第七版了,目前刚看了几页…… -_-
于是这般,为了训练听力去听了公开课,结果引出了三本书,这个听力训练计划貌似又偏离轨道了……-_-
完美的作息时间
保持颠倒黑白的作息时间,已经有两年多了,从大学一毕业就开始到现在基本没有中断过。
不过最近由于想玩玩模拟的股指期货的缘故,决定把作息时间调整回正常。
说到调整作息时间,这里还有两种调整方式:
- 向前调整:其实就是早睡。
- 向后调整:其实就是晚睡。
开始想尝试方式 1,但是很无奈的失败了,因为早早躺在床上实在是睡不着,而且有时反而会越假寐越兴奋,结果最后比平时睡得还要晚。
最终还是采用了方式 2,因为调整之前的睡眠时间已经是中午 12 点了,这样只要每次稍微晚睡几个小时,就可以慢慢调整到晚上去。最终,昨日晚上 11 点困倒,今天早上 6 点准时醒来,历时一个星期,终于把作息时间调整回正常了。
不过虽然现在白天可以如愿的玩模拟期货,但是却感觉诸多不爽,尤其是最近白天比较热,而且没机会看凌晨的球了,不过其中最不爽的是效率比原来差了很多,估计当初也是因为这些原因,才执行颠倒黑白的作息时间的吧。
现在的正常作息时间(6:00 起床 23:00 睡觉),自我感受到的效率感如下:
估计普通人也有类似的感受吧。首先早上 6 点起床,可以迅速的进入到工作状态,但是到了中午就有点疲乏,下午还可以稍微振作一下,不过一旦吃完晚饭,就啥也不想干了,临近晚上 11 点的时候,就已经困得不行了。
然而,在颠倒黑白的作息时间(中午 12:00 起床 早上 5 点睡觉),自我感受到的效率如下:
虽然起床之后要花不少时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,不过这种良好的状态可以一直持续下去,到了凌晨,还会有一段非常兴奋的时期,而且即便临近应该睡眠的时间,自我感觉也不像上面那样困得不行,只是没有那么刚才兴奋而已。
原因不明,也许因为凌晨安静的环境对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帮助,睡觉的时候又是正好天亮,这样也许本能的会清醒一些。不过确实有研究说这种作息时间有些优势,这个研究的真实性虽然不清楚,但是至少比那些号称几点几点是某某器官排毒的理论要可信多了。
不过,一直觉得最完美的作息时间,应该是下午 5 点左右睡觉,然后晚上 12 点起来,为什么呢? 因为这样的话,白天不会耽误任何事情,和正常人没什么差别,还可以享受凌晨的宁静和高效,最关键的是,把一天中网速最卡的时间段给睡了过去(咩哈哈~)。
现在由于晚上得和家人吃晚饭什么的,所以无法实行这种作息,不过以后要是有机会可以试试看。而且,如果那时候不是宅男,而是得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的话,应该也没什么问题,反而可以让我每天早上不用挣扎着起床。
反正不知道是因为现在年轻还是一些特殊的原因,总之现在不管什么样的作息时间都可以轻松适应,而且在很长的时间(至少是两年)内,都没看到啥不良的影响,反而更加精神和高效了。要说害处可能只有皮肤比一般人要白一点吧汗,不过这只是宅男病而已。
所以估计早晚有一天我会再把作息时间再调整回去,现在这种状态确实不能让人满意啊。
话说我现在就有点困了……-_-
准备实用化一下可怜的听力
外语是工具,可是对于我来说,这个工具在现在只是个半成品。
平常用到的地方,局限在看资料和翻译资料上面,也就是说局限在阅读上面,除此之外的听说方面,几乎为零。
虽然可以凑合听懂 Rails casts 之类的东西,但是这些东西的内容全是熟悉的术语而已,稍微牵扯点日常类词汇,比如讲座、新闻、教程、电影,我就基本废了,听这些内容的时候,几乎就相当于看 A 片的时候只听出来雅蠛蝶的程度。
之前对这种状态毫不在意,因为反正平常也用不到。
不过现在发现,很多资源不再局限于文字上面了,视频和音频的资源越来越多。
等字幕组的翻译吗?也只有美剧和动画之类可以如此,大多数资源永远都不会有字幕。
所以,在这个 2010 年下半年的第一天,正式将听力列入下半年的计划中来,期望在年底的时候,听力水平可以变成可以实用化的工具之一。
不过目前还没有决定方法,踌躇ing……
《天才在左,疯子在右》
6 月初买了这本书,本来是作为买教材顺带买来看看的杂书,没想到竟是这么一本有趣的书。
虽说号称是“精神病人访谈手记”,但是读起来却像小说,而且比小说要有趣得多。花了两个晚上就看完了,读完最后一个故事的时候,竟然还抱着期待“续集”的心情。
在平常没事聊天的时候,经常会跑题到一些有趣的问题上去,比如四维空间啦,思维的意义啦,生物进化啦。可是现在才发现,自己的想象力或者说思考的深度比不上这本书中的任何一个“疯子”。
越来越觉得,人在出生的那一刻,才是最“天才”的时刻。在这之后我们的思维,就被限制在自己所看到的、所听到的、所感受到的世界的牢笼之内。这些“疯子”们,也许就是那些站在笼子外面的人。
......
住在精神病院的人才是正常人;
天才是正常人可以理解的精神病;
正常人就是占大多数的 SB。
......
虽然作者说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,或者至少说是基于真实的故事,不过我相信里面“小说”的成分也很多,至少我就发现了和漫画《异变者》和小说《脑髓地狱》相类似的情节。
其实,我是不愿相信,因为如果这些都是真的,那么我们这帮“正常人”的生活,简直太 TM 无聊了……
PSP 复活
在大学期间,PSP 刚刚发售的时候就立刻入手了,好像借口是奖励自己通过了某考试。入手之后没玩几个游戏,记得只有山脊赛车、VR网球、宿命传说复刻版之类的,之后没工夫玩,就尘封了。
前阵子收拾东西翻出来,本来想玩,不过充电器找不到了,于是再次搁置。
后来再次收拾东西的时候,充电器翻出来了,但是没有想玩的游戏,于是又闲置。
前两天整理硬盘,翻出了几年前下载的 PSP ISO,终于可以玩了~(怎么感觉这也像玩游戏,集齐几个道具然后开启 PSP……)
嗯嗯,非常怀念,1K 版本的机器,3.40 的固件,结果发现新的 ISO 不能玩,又花了一个晚上把固件折腾到 5.00,终于能玩了。
之后正好赶上端午节休息,这几天没干别的光玩游戏了,动作游戏依旧是最爱:
还是 PSP 玩游戏有感觉啊,经常本打算睡觉前玩一会儿,结果躺在床上一下子玩了两三个小时,这几天下来左手的大拇指严重酸痛,但是还觉得不够过瘾。
话说 iPhone 什么的,虽然上面有些游戏也很好玩,但是就没有这种感觉。
以前玩 PS2 的时候也发现,虽然电脑上有的游戏很好玩,但是完全没有拿着手柄对着电视玩游戏的那种感觉。
也许是游戏效果的缘故,也许是操作方式的缘故,或者是在专门的游戏机上玩游戏,不用考虑什么其他问题,比如“这里比较卡是不是因为我电脑的配置不行啊”之类的……
所以,以后玩游戏还是坚定在游戏机平台上,电脑和手机上除了玩个别游戏外(比如大菠萝和植物大战僵尸)还是作为工作平台吧,这样也不用考虑什么显卡啊、配置啊什么的问题。
PS:好想入手 PS3 啊,现在价格合理,而且只要再搞个有 HDMI 接口的显示器就可以享受了。不过完全没时间玩啊,只能干瞪着那些大作泪流满面。